欢迎访问九游娱乐在线
九游娱乐在线
九游娱乐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九游娱乐在线:一个老兵在建丰农场的四十年
更新时间:2025-08-09 21:58:54 来源:九游娱乐在线 所属分类: 新闻中心

九游娱乐娱乐平台:

  1969年3月28日,我从河北柴沟堡出发,搭上了驶往祖国西北的闷罐火车,开始了前往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的旅程。直到2009年8月,我在建丰农场退休,告别了几十年的兵团生涯,回到了故乡。回首过去,我在这片建丰的土地上度过了整整四十年。

  那是1969年3月30日的清晨,我和其他34名刚从部队复员的战士,分配到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15团3连。带队的副指导员李世功领着我们,背着行李步行前往连队。所谓连队,其实是建丰劳改农场的一个分场。初见时,眼前一片荒凉。草把子房屋和土坯房交错,连一块砖瓦都看不见。正值初春时节,地面上全是盐碱,风沙滚滚,吹得眼睛都睁不开。虽然在部队时已换下冬装,但这里寒气逼人,我不得不再次穿上棉衣。许多老兵当时心生后悔,感觉自己进了一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那些曾经不愿回家乡的兵团战士,没想到这里的艰苦竟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一些老兵甚至因为不适应环境,整天不吃饭,情绪低落,痛哭了好几天。

  到了30日下午,大批北京知青加入了三连的队伍。虽然我们比他们早到半天,但依旧和先到的华北兵团职工一起,敲锣打鼓欢迎他们的到来。这一大群知青的到来,让这片荒凉的土地焕发了生气,也给我们大家带来了在这里建立新生活的希望。

  很快,来自全国各地的兵团人渐渐融为一体。我被分配到2排6班,这个班集体氛围浓厚,生产劳动中每个成员都十分出色。在文化学习方面,翟新华、毛生和、张道文等人带领我们,学习氛围非常浓厚。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也开始加紧读书和补习,回想起来,那一年多的学习进步甚至超过了我之前几年的积累。

  虽然我是复员老兵,但我与知青们关系融洽,始终努力在工作中为他们树立榜样。在知青们眼中,我并没有被视为“老兵”,反而是他们的朋友。1969年11月5日,15团召开了首届学习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3连共有22名代表,而我也被选为其中一员。年终时,我荣幸地被评为五好战士。

  然而,不久后兵团内部的一些矛盾逐渐浮现,老兵与老兵之间、知青与老兵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在那个极左思想盛行的时代,阶级斗争成了主旋律,很多时候,人们动辄就会把简单的问题上升为阶级斗争,批判声四起,气氛异常紧张。尤其是复员的老兵,许多人出身贫困、心态保守,甚至有些老兵生活困难,喜欢占小便宜,这让知青们感到十分不满。更糟糕的是,有些老兵希望和知青谈恋爱,然而在那个时代,这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同时,还有一些自认为有资格的老兵,过于高高在上的态度,也让知青们心生反感。久而久之,老兵在知青心目中的威望逐渐消失,甚至会出现了对立的情绪。

  生产任务繁重,生活条件艰苦,加上管理上的问题,逐渐让人们产生了厌倦情绪。那些表现突出的知青被选送到大学,而有些有家族关系的知青则设法回城,剩下的没有门路的人,则开始动摇,生产积极性下降,出现了不少懒散和不负责任的现象。人们开始托关系找病假,甚至有些人开始寻求“困退”,这使得整个团体的凝聚力大大降低。

  1975年11月,上级正式公开宣布撤销兵团建制,改为国营农场,取消了供给制,农场成为自负盈亏的企业。1978年,第三批知青也陆续回城,兵团的历史正式画上句号。

  随着兵团的撤销,农场的工作所承受的压力逐渐增大。剩下的老兵继续在农场工作,而3连的职工数量锐减。原本四五百人的队伍,瞬间缩减成几十人,场面变得格外冷清。

  农场土地广阔,但人手严重不足。每个连队负责几千亩土地,机械化水平低,生产压力巨大。1976年前后,农场开始从外地招募临时工来填补人力空缺,但由于制度和资源的局限,许多工作仍旧依赖原有的手工操作。由于改革后的农场必须自负盈亏,不再享受国家补贴,农场的经济情况依然艰难,贫困的状况很难改善。许多人开始离开农场,寻找更好的机会。

  进入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内蒙古的河套地区也迎来了变革。1982年,农场实施了联产计酬责任制,实行家庭农场。每户农民的土地被划分为若干份,每三户组成一组,土地由个人分配。那时,我和妻子获得了52亩土地,开始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家庭农场。

  刚分到土地时,播种变成了一个难题。过去的大规模种植使用的是大型机械,而如今土地被分配给每家每户,我们只可以依赖小型工具。一家一户的农民被分配了马、车、锄头、铁锹这些简陋的农具,劳动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然而,为了生计,大家还是咬牙坚持着,竭力将种子埋入土地。

  秋天来了,麦子成熟后,我们先用镰刀割麦,再用绳子捆好,拉到场院脱粒。收葵花时,更是手工操作,把一个个葵花头割下后,放入麻袋,再用木棍敲打籽粒。整整一个秋天,大家几乎是昼夜不停地干活,筋疲力尽,但依然没放弃。现在回想起来,我不禁感叹,自己当时也许是凭借年轻的体力才支撑了下来。

  经过艰难的努力,年底一算账,除了缴纳农业税、水费等必要开支外,家庭收入已远超过去“集体经济”时期的工资,虽然依然辛苦,但这一年比起以前,收入却更高了。改革开放的政策让我们正真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加,机械化逐步普及,土地的生产效率大幅度的提升。农场的职工们逐步配备了小型农机具,诸如播种机、喷药机、收割机等都开始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建丰地区的农户彻底实现了机械化耕作,大家再也不需要“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地变得轻松多了,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极大的提升。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农场。

  2009年8月,我在年满60岁后正式退休,决定回到故乡享受晚年生活,农场收回了我所承包的土地,重新分配给了其他人。作为农垦职工,我按规定领取了退休金,尽管没有医保和其他保险,但我也感到满足。2014年,农垦局正式撤销,农场划归县乡管辖,建丰农场划归五原县和胜乡管理。到此,40年的兵团历史和农垦事业也随之结束。

  四十年后的我,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河北省三河县西蔡各庄乡。回望过往,自己在内蒙古五原建丰的岁月,四十年岁月如白驹过隙,我骄傲地告诉自己:“我坚持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