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服务热线:钱程

15052589508

备件展厅
叉车销售,二手叉车,叉车置换
    浙江9项!交通运输部公布首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典型经验
    来源:hth华体汇    发布时间:2025-02-15 15:05:18  浏览次数:1264

      近日,交通运输部遴选出第一批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典型经验,共45项。其中,由浙江省交通运输厅作为试点任务组织单位的9项典型经验获选,数量居全国第二。

      采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理念,推动职住平衡、产城融合,实施轨道交通及公交场站综合开发。

      坚持公交优先,将公共交通成本核算、服务质量考核、财政补贴和绩效评价等内容纳入考核要求,深入实施公交提升专项行动。

      推进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推出换乘优惠政策,推动轨道站点与公交、自行车接驳点一体化建设,在首末班时间、发车频次、出行信息等方面加强协同配合。统筹规划建设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设施,建成各类绿道1.9万公里。

      基本实现城市轨道出入口50米范围内公交车和非机动车站点全覆盖,杭宁绍等城市基本形成5分钟公交圈(5分钟即可到达常规公交站)、10分钟慢行圈(10分钟即可到达公共自行车租赁站点)、15分钟轨道圈(15分钟即可到达地铁站点)。全省城市机动化公交分担率由不到20%升至36.7%。

      加大城市交通数据采集与应用,利用公交智能调度、公共停车场信息化管理、道路交互与通行信号智能控制和交通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自动监控等系统,建立完整城市道路交互与通行感知、预警、研判体系,实时监测道路网交通运行状况。

      构建杭州交通“城市大脑”,融合公交地铁运营数据、车辆定位数据、互联网出行数据等多源数据,每2分钟对城市道路交互与通行状况做一次“扫描”,实时感知在途交通量、延误指数、拥堵指数、快速路车速等指标。

      构建交通治理评价指标体系,聚焦交通供需、道路拥堵等重点场景,发现薄弱环节,形成任务清单,开展协同治理。

      杭州借助城市大脑实现128个路口信号灯基于实际车流实时分析和智能调配;

      宁波实施绿波路段后平均行程车速由20公里/小时左右提升至40公里/小时左右;

      衢州开发智能雷达交通信控系统,路口放行时间周期最大降低幅度为73.9%,路上平均行程时间最大降低幅度为53.4%,平均延误时间最大降低幅度为92.4%;

      搭建“133X”架构的碳达峰数字化平台,即1套碳排放核算体系作为平台大脑,开发“碳指数、碳效码、碳积分3个工具,服务政府、企业、公众3类用户,明确不同主体交通碳减排核算方法,打造多个典型应用场景,有效推动交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构建“碳指数”。围绕交通发展质量、交通能耗排放、交通低碳管理3个维度,建立碳指数量化评价体系,形成基于浙江省交通运输低碳发展指数的省市统一量化评价标准和发布机制。

      开发“碳效码”。构建针对省内道路货物运输企业的碳效码规则与算法,根据公司的低碳发展水平,赋予绿码、蓝码或红码,并开展基于分类赋码规则的财政金融类、路权管理类等政策应用。

      应用“碳积分”。市民选用公交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后,可通过“一码通”平台兑换“碳积分”,利用“碳积分”可换取公交车电子票、共享自行车电子票等绿色出行奖励。

      碳达峰数字化平台累计接入55万辆(艘)营运车船装备数据,有效解决交通碳排放源点多量大、流动性强,精准感知难、量化核算难、有效监管难等问题;

      “碳效码”实现规上企业全覆盖,绿码企业已累积兑现专项贷款2.8亿元、发放补助639万元,累计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万吨;

      “碳积分”平台注册用户153万,成为参与人数最多的省级碳普惠平台,实现低碳行为超亿次,积分兑换超过500万分。

      应用驾驶员安全码机制,根据驾驶员风险动态评估结果,对其赋“蓝黄红”三色码管理。

      实施人车企全要素闭环管理,对车辆实施全路段精准限速管理,将省外车辆纳入监管范围;对企业组织季度安全等级评价。

      实施装运卸全过程闭环管理,创新“一单四状态”管理模式,驾驶员基于电子运单打卡作业,精准管控每单业务;上游企业落实线上“五必查”制度,从源头管控运输风险。

      实施跨部门全方位闭环管理,与应急管理、生态环境、公安、市场监管、消防救援等部门深入开展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工作,打造源头管控、通行审批、罐体监管、应急救援等9个场景,强化全链条治理效能。

      浙江省内外驾驶员申领安全码人数超过9.5万人,危货车辆超速次数下降96%、亡人事故数量减少72%、事故死亡人数下降90%,行业安全水平明显提升。

      利用卫星定位、智能视频等技术方法,拓展道路运输安全管理范围,细化管理内容,优化管理流程。

      将面向从业人员的年度信用考核升级为安全风险每日评估,将面向企业监管的入企和路面检查向线上监测核查、线下执法闭环转变,提高行业监管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整体性。

      修改《浙江省道路运输条例》,固化企业和司机分级分类监督管理机制,填补“危货运输车辆挂靠经营清理”管理制度空白;出台省级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办法,明确“人、车、路、企业”等全链条管理要求;制定10余项操作细则,细化分级分类管理、外省车辆管理等工作流程,健全治理体系。

      形成一套由“人大立法+省政府办法+部门规范性文件”有机融合的完备制度体系,通过法规、办法、规范性文件等,固化改革实践成果,实现行业监管依法依规、常治长效。

      深入开展交通强省统筹机制构建、机构职能优化、重点项目主导、交通物流体系建设、数字交通集成、安全应急一体指挥等体制机制改革,整合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行业资源组建三大省级平台,形成“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体化”格局,全方位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

      联合铁路、民航、邮政行业主管部门编制数字交通、综合运输等专项规划,出台投融资等系列政策。聚焦综合交通发展问题,梳理形成问题、需求、改革三张清单,构建重大改革项目库,精准实施小切口政策。

      上线“重点项目数字化管理平台”,打造“交通大脑”数字化管控平台,推动综合交通行业数字化治理。

      整合全省港航资源,破解“一港两引、“一港两拖”、“渔船碍航”等难题,实现全省港航资源一体化运营。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很明显的成效,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基本实现“一证通办、一网通办”,审批服务效率显著提升,更好满足群众、企业对交通运输审批和公共服务领域需求。

      突出链式集成,打造智慧交通、现代交通物流等多条产业链,梳理产业链上下游相关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产业园区、科创平台等载体,形成综合交通产业链图谱和产业空间布局图,建立以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为牵引、产业园区为载体的县域综合交通产业链培育模式。

      实施政府部门担任“链长”、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担任“链主”的产业链培育工作机制。“链长”作为产业链发展的总牵头,负责产业链发展趋势研判、政策制定、重点项目推进等工作;“链主”负责产业链招商和产业生态体系建设。

      发挥“政府引领、链主企业带动”的双轮驱动效应,推动各产业链培育发展工作责任落实到市县(区)、任务具体到人,提升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点项目的统筹协调和重要资源的协同配置,加快培育综合交通产业链。

      联合统计部门制定综合交通产业统计监测制度,从产业统计角度,创新提出包含交通建筑业、交通装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业、交通关联服务业四大领域的“综合交通产业”概念定义。

      制定浙江省综合交通产业统计分类目录,包含10个门类、38大类、233小类,以综合交通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为主要指标,常态化发布统计数据。

      通过年度统计数据及分析,科学反映综合交通产业总量规模、发展水平以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发布全省合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白皮书,实现对综合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评估与趋势研判。

      加强交通领域首台(套)装备研发攻关、培育认定、推广应用等全流程政策支持力度,拓展申报主体资格范围,给予使用企业信用鼓励,多渠道推动交通领域首台(套)产品示范应用,着力破解首台(套)产品落地推广难题。

      发布第一批交通首台(套)装备推广名录,梳理相关交通技术、产品共计14类、35项,带领企业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