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最新规划公示
西起柳莺路、南至开源街东延、东至园区东路,北至敬德北街的围合区域,面积约7.21平方公里。
现状情况:地势整体平坦,西北高、东南低。现已建成经开区管委会、经开区招商展厅、经开区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等公共服务设施,范围内有蔚洲疃、樊庄两个城中村,以及宏宇寺、王氏宅院、路氏宅院三处未定级的不可移动文物。
规划主要情况:本规划依据《大同市国土空间总体设计(2021-2035年)》及相关专项规划编制。
基于园区发展基础、上位规划和国家政策导向,将现代服务产业园区发展定位为:经开区科学技术研发与综合服务中心、经开区融入京津冀开放合作引领区、御东产城融合示范区。
1、产业布局。高标准建设经开区综合服务中心,引入总部基地、商务金融、研发办公、数字化的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一个双创孵化园,加强与京津冀地区合作,发展研发中试产业。建设一个电商物流园,引进知名电商企业。建设一个区域合作园,引区域合作新兴产业。
2、重点产业。现代服务产业园区重点产业为生产性服务业。鼓励类产业包括:商务服务业、商贸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数字化的经济、现代轻工、智能制造。
规划落实“产城融合、创新引领、开放合作”总体发展要求,依托恒安街与南环路等主要空间轴线,规划形成“双核三轴引领,五区多点联动”的空间结构,推动区域功能布局与空间结构优化。
(1)科创金融服务核:标志性节点地区。汇集金融、酒店、商务、总部基地等多种功能,是未来科学技术创新的核心地区,也是园区天际线)滨湖休闲服务核:汇集总部基地、滨湖休闲、商业娱乐、特色餐饮、酒店等多种功能,是未来科学技术创新的次核心地区。该区域以“新型体验式商业+滨湖休闲”为基本功能,为文瀛湖畔休闲体验式服务中心。
(1)生态宜居生活轴。依托恒顺路,通过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态休闲空间,满足居民、科研人员、产业工人的多样化生活服务需求。
(2)综合服务轴。依托恒安街,链接湖区与园区,强化公共服务、金融服务,突出功能汇合和多样性特征,是规划区最具活力的交流通道。
(3)科学技术创新轴。依托南环路,汇集人文设施、多元创新主体和科学技术创新企业,是科技孵化、高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轴。
(1)北部综合服务区。恒安街北建设现代宜居社区,配套便捷的公共服务设施,全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新大同来源官网发布。形成功能业态复合开发,产城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服务区。
(2)南部创新产业社区。恒安街南建设创新产业社区,在现有企业基础上,鼓励自主改造升级,引进研发中试产业、发展职业教育,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形成创新产业社区。
(3)高新产业合作园区。发挥区位优势,集中引进优质区域合作项目,推进产业用地复合开发和高效利用,提高产业用地开发效益,打造以示范引领功能为主的区域产业合作园区。
(4)双创孵化园区。以“创新创业”孵化为突破,聚集中小企业,并提供创业培训、经营管理指导以及个性化服务,以网络互连为基础,实现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共享的新型创新创业园区。为创业者搭建的制度性、智能化的服务平台和聚集性的园地。
规划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四个等级城市道路,地面公交系统、慢行系统和社会停车场等。
规划城镇道路用地为166.5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23.10%。道路总里程55公里,道路网密度7.63公里/平方公里。
主干路结构为“五横四纵”,“五横”指恒安路、南环路、纬一街、道坛街、万象街。“四纵”指柳莺路、恒顺路、春晖路、园区东路。
次干路系统结构为“三横五纵”。“三横”包括思贤街、金龙大街、纬六街;“五纵”包括河清路、正大路、咸通路、园区西路、朝阳路。
居住用地134.57公顷,占比18.66%,大多数都用在商务公寓、人才公寓、普通商品房、保障性住房,以及城镇社区服务设施;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129.53公顷,占比17.96%,大多数都用在园区管理、科学技术研发、文化服务、教育和体育配套、养老服务配套;商业服务业用地95.30公顷,占比13.21%,大多数都用在商业配套服务;工业用地59.37公顷,占比8.23%;仓储用地6.54公顷,占比0.91%;交通运输用地172.86公顷,占比23.96%;公用设施用地4.01公顷,占比0.56%;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111.49公顷,占比15.46%;特殊用地2.23公顷,占比0.31%;沟渠用地5.31公顷,占比0.74%。
引湖景入园区,以带状公园串联区内社区公园,形成“七园一门户,多廊多带”的网络化、系统化的绿地系统;构建15分钟、5-10分钟生活圈两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燃气、供热、环卫、管线综合竖向;结合消防、人防、抗震、防洪等构建防灾体系规划。
西至经二路,南至园华路,东至园和路,北至北环路。范围面积15.4平方公里。
本规划依据《大同市国土空间总体设计(2021-2035年)》及相关专项规划编制。
基于园区发展基础、上位规划和国家政策导向,将装备制造业基地发展定位为:山西省重要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基地、晋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基地、大同陆港型经济开放核心区。
1、规划思路。加强对外开放,建设陆港物流服务中心。推进产业升级,打造智慧科创中心,引进研发中试及高新技术企业。引进新兴起的产业,重点培育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新能源、新材料、装配式建筑、大数据产业。
2、重点产业。基地规划主导产业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业。鼓励类产业包括: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业、商贸服务业、大数据。
依据定位,结合自贸区、陆港空间模式的研究及基地现状发展基地,规划对装备制造基地功能进行细化引导,形成“一轴一核、两带三片区”的功能结构。
即产城融合发展轴,是中心城区北部公共服务带的延伸,串联了装备制造业基地基本功能区。
新能源科创金融服务核,是整个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商务、办公、研发、交流的核心区域,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
陆港自由贸易区:位于208国道以西,依托大同陆港建设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外贸公共服务平台。
规划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四个等级城市道路,地面公交系统、慢行系统和社会停车场等。
交通运输用地总面积247.84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6.09%。其中城镇村道路用地为244.17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5.58%。道路网总里程94公里,路网密度6公里/平方公里。
规划形成“三横四纵”的主干路网体系。“三横”指氢都北外街、云州街、氢都南外街(园华路)。“四纵”指氢都大路(园平路)、氢都东街(园泰路)、园祥路、园和西一路。通过干路系统构建,保持内外交通联系高效通畅。
次干路。规划形成“两横四纵”次干路系统,结合主干路成方格网状道路格局。“两横”包括氢都中街(园丰街)、氢都南中街;“四纵”包括经三路、氢都西三路、氢都东三路、园兴路。
居住用地72.42公顷,占比4.69%,大多数都用在职工保障性租赁住房、村民安置用房、装备小镇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29.93公顷,占比1.94%,大多数都用在园区管理服务、科技研发配套;商业服务业用地26.81顷,占比1.74%,大多数都用在生产性服务业;工业用地918.15公顷,占比59.61%;仓储用地58.35公顷,占比3.79%;交通运输用地247.84公顷,占比16.09%;公用设施用地8.55公顷,占比0.56%;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178.34公顷,占比11.58%。
在基地南北“双绿廊”的城市整体生态格局的基础上,保留现状冲沟打造生态廊道,通过防护绿带联通区内绿化,形成“两核多点、三轴多带”的绿地系统。;构建15分钟、5-10分钟生活圈两级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燃气、供热、环卫、管线综合竖向;结合消防、人防、抗震、防洪等构建防灾体系规划。
规划范围东至天惠街,南至开运街,西至天工路,北至经纬路。范围面积1.18平方公里。
本规划依据《大同市国土空间总体设计(2021-2035年)》及相关专项规划编制。
基于园区发展基础、上位规划和国家政策导向,基地发展定位为:大同现代轻工综合产业基地。
推进纺织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技术标准和环保要求,打造绿色环保的现代纺织产业。引入新技术和新管理模式,完善商贸展销、配套服务,增加设计研发功能。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
以现代消费品为主导方向,拓展轻工产业门类,吸引产业集聚,发挥规模效应。促进现代轻工产业综合化、智能化、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以长云街-翠微街为轴线串联三个产业片区,形成东西向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轴线、“三片”
智慧纺织综合产业片区:以大同市中银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为基础,推进生产技术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轻工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积极提升产业园科学技术研发,将新理念植入轻工生产之中;以员工需求为指引,提供必要的零售、餐饮、文体娱乐设施,提升职工生活服务水平;在现有产业用地基础上扩展功能业态,引入商贸展销、配套服务,增加设计研发功能。
医药产业片区:云锦路西侧及经一路东、翠微街南侧标准化厂房集中布置医药制造产业。提高化学药生产的基本工艺及加工水平,立足地方优势中草药发展中药大健康产业,引进高端生物药品及生产工艺,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兴起的产业片区:经一路东、翠微街北侧留作产业园预留发展用地,重点引进新兴产业。挖掘自身资源能源、基础设施优势,适度发展食品大健康产业。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化医用食品,建立医用食品加工基地及其产业化体系。发展绿色保健食品,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营养强化食品。
规划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四个等级城市道路,地面公交系统、慢行系统和社会停车场等。
交通运输用地总面积17.03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4.43%。规划范围内均为城镇村道路用地。道路网总里程8.3公里,路网密度7公里/平方公里。
利用主路加强智慧纺织产业基地与现代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通用航空产业基地之间的道路交互与通行联系。
主干路“两横一纵”。“两横”指经纬路(规划区外)、开运街。“一纵”指园泰路(规划区外)。通过干路系统构建,保持内外交通联系高效通畅。
次干路“一横三纵”。“一横”包括长云街、翠微街;“三纵”包括天工路、云锦路、天惠街。
工业用地93.19公顷,占比78.96%;交通运输用地17.03公顷,占比14.43%;公用设施用地1.00公顷,占比0.85%;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6.81公顷,占比5.76%。
规划依托绿网格局,联通区内绿化,形成“一主三辅”的网络化绿化体系;规划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燃气、供热、环卫、管线综合竖向;结合消防、人防、抗震、防洪等构建防灾体系规划。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